打出全场景「组合拳」,国产车规芯片闯关量产「天险」
只做一款芯片,养不活一家半导体公司。
作者 | 勇喆
编辑 | 文靓
在英伟达最近召开的GTC期间,CEO黄仁勋兴奋得宣告了人工智能「iPhone时刻」的到来。
老黄所谓iPhone时刻,指的是AI的发展到达了从单一功能到工具平台转变的「奇点」。
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实际上便是从单一通讯工具到功能集成平台的转变。与功能机提供预先封装的功能不同,对用户来说智能手机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
随着智能化进一步渗透,人们愈加期待着下一个奇点,汽车正是「下一代智能中心」的焦点。
在这个新世界中,芯片筑成了一切高楼的地基。
智能手机的时代到来后,曾经的蓝色巨人诺基亚走下神坛。GhatGPT横空出世后,曾代表算法巅峰的谷歌也相形见绌。
在汽车半导体行业历练多年的芯驰科技创始人仇雨菁和张强看来,能驾驭智能汽车风浪的,一定是敢于冒险的新生血液。
以全场景覆盖的前瞻规划和量产上车的脚踏实地,芯驰正在给汽车插上一双有力的本土化翅膀。
早已到来的「奇点」
在过去的八年里,国产新能源车不仅异军突起,连续八年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而且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
不过,与国产新能源车一路狂飙的渗透率相比,我国中国汽车半导体仅有3%~5%的国产化率。
而且,变革中的汽车行业对于供应链弹性以及本土化功能适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企需要的是更懂车的芯片。
早在缺芯潮到来前,芯驰就已经窥见这种趋势,并给出了做全场景芯片布局的答案。
目前,智驾、智舱、智控(网关和控制)已经成为了拉动汽车智能化的「三驾马车」。只有在合力之下,一款智能汽车产品才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智能体验。要保证智能化地基的牢固,这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在过去两年的缺芯潮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映证。
在缺芯阴云的笼罩下,车企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减产、停产。
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FS的数据统计,2022年底,仅一周时间里,全球就减产了数万辆汽车。2022年全年,全球减产汽车逾400万辆。甚至有车企被迫选择「散装」发货,如某国产新能源车企就因雷达芯片短缺,在交货时间的压力下,只得先向客户交付部分智能驾驶功能缺失的汽车。
仅某一功能模块的芯片缺失,往往却能卡住汽车整条产业链。只有拥有全方位的供应能力,才能真正为供应链保驾护航。
而另一方面,芯片企业也必须要考虑长期生存的问题。
车企对芯片的需求是全面的,如果只将目光集中到某个单一赛道,只能在一辆车中做一部分的生意,而全面覆盖,则意味着更多的生机。正如芯驰董事长张强所说:「只做一款芯片,养不活一个芯片公司」。
全线出击并不意味着战线分散,芯驰虽然横向上有多款产品的规划,但在纵向上始终坚定聚焦到芯片和量产上。
也就是说,全方位布局并不是把有限的精力摊成处处稀薄的煎饼。相反,更像是用相同的食材辅以不同的调味,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盛宴。
据了解,芯驰“四芯合一”的产品,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中央网关和高性能MCU底层设计和IP大多相通,可以共享同一技术平台。
芯驰迈出的第一步是一张全场景的产品规划图,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对于刚刚起步的国产汽车芯片来说,要真正落地以及深扎进供应链,除了深厚的技术积累,还需要获得车企的信任。
如今,这份全场景规划的种子已经结出了硕果:芯驰四个系列的芯片产品均已量产,并与中国90%以上的车企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对芯驰人来说,最难忘的记忆则来自产品从0到1时经历的「子夜」。
千里之行,始于量产「硬道理」
在汽车芯片行业已经摸爬滚打数十年,芯驰两位创始人仇雨菁和张强明白,如果不能上车,只活在图纸里的设计只能是空中楼阁,量产才是硬道理,他们绝不是只想追逐缺芯的风口。
实际上,在风起之前,芯驰已经做了许久的逆行者。
技术的革新有时候会给人带来错觉:当人们认为未来还在千里之外时,未来可能以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出现在人们眼前。但当未来似乎近在眼前时,走过这咫尺之遥又往往比想象艰难得多。
从现实到蓝图,是想象力和图纸上的千里坦途;但从蓝图回到现实,要走过的却是量产上车泥泞难行的沟壑。
「Maggie和Jason骨子里都是非常想做事、不安于现状的人。」 曾在芯驰的早期投资方工作,后加入芯驰担任副总裁的陈蜀杰这样描述她对芯驰两位创始人的印象,「也正是这种旺盛坚定的创业精神,和特别务实落地的风格,吸引我加入芯驰。」 2018年,正值国产新能源汽车爆发前夜,多年的经验让两人已经隐隐感到,市场变局的历史机遇近在眼前。
仇雨菁认为,在一个全新的风口下,锐意进取,敢于冒险的创新公司一定会有机会。
于是一拍即合的两人选择挥别过往,重新起步,创立了芯驰科技。
怀揣着在历史浪潮机遇中缔造伟大公司的使命感,仇雨菁和张强不满足于建「空中楼阁」,在他们眼里,量产上车才是产品的起点。
对一家初创公司来说,这一步迈得注定艰难。
尽管仇雨菁与张强在此之前都已有几十年汽车芯片行业经验以及相关的人脉资源,但真正让客户敢用一颗新的芯片,绝非易事。
芯驰遇到了中国市场寻求本地供应链的「地利」与汽车新四化和缺芯的「天时」。
但真正让芯驰抓住“幸运”的,是芯驰团队的「人和」。
与消费电子不同的是,汽车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严格。出于这种考虑,车企一般很少会主动更换芯片供应商,新生的供应商也很难杀入进入车企的供应链。
陈蜀杰介绍,在芯驰的开拓期,经常要接受车企的连环「灵魂拷问」:谁用过这个芯片?安全性如何保障?出了问题谁负责?
对身在其中的人来说,那段时光代表着一片迷茫的黑暗。
为了打消车厂的疑虑,芯驰把安全认证做到了最好。芯驰在成立第一时间,就完成了ISO26262 ASIL D最高功能安全等级流程认证,随后很快获得AEC-Q100可靠性认证、ISO26262功能安全产品认证以及国密认证,成为国内首个“四证合一”的车规芯片企业。
历经千难万险,靠着权威认证背书终于赢得信任的芯驰对客户异常珍惜,这份珍惜最终成为了照进这迷茫长夜的第一束光。
2020年春节前夕,快递已经逐渐停运,为了完成在春节前向首批客户一汽送样的承诺,仇雨菁亲自前往中国台湾,把芯片背回来。
这枚仇雨菁亲自背回的芯片,在芯驰像初生的孩子一样,被员工们热情的列队迎接,颇有仪式感的全程录像,并于当晚在实验室通宵测试, 20分钟过后,QNX系统成功在这颗芯片上跑起来,24小时后,安卓系统也测试成功。
不久之后,疫情爆发,这颗芯片幸运地成为了封城前的「绝唱」。如果不是创始人的「肉身取经」,研发进度恐怕要被耽搁数月。
第一道光射进子夜后,芯驰成功打开了市场局面。
芯驰这段从零到一的艰难,实际上也是国产车规级半导体的缩影。对国产半导体来说,零的突破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良性循环的开始。
站得稳与走出去
在安全性压倒一切的车规级芯片上,信心比黄金更加珍贵。从零到一的突破之后,国产半导体等来了从一到一百的狂飙。
据闻,最开始找客户需要他们一家一家去找车企和Tier 1谈,不仅需要各种认证、方案呈现,还常常要忍耐漫长的等待和石沉大海的死寂。
如今的情况则在悄然发生变化。
去年4月,芯驰在疫情的困难重重中推出了性能和安全达到天花板级的MCU控之芯 E3系列,刚一发布就有许多客户表示愿意当阿尔法客户抢先使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芯驰即将推出的全新升级产品,已经有数家客户在争夺首发。
从芯找车到车找芯,不管是对芯驰还是对中国汽车半导体厂商来说,这都无疑是一个值得振奋的胜利。
芯驰创立之初定下的全场景战略也在信心的催化下开花结果。
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车企,最终需要的不是单个模块的功能,而是整车的智能化体验。
而芯驰基于丰富的经验,用可打通复用的底层设计,推出全系列产品的能力,不仅提升了研发效率,更可以让车企快速打通不同模块间的功能,降低开发成本,甚至同系列产品做到pin to pin兼容;信任的桥梁建立后,从一款芯片到其他产品的道路也顺理成章的铺开。
因此,在一款芯片得到车企验证和信任之后,就会以点带面,多款使用。
芯驰已经在全球拥有了两百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出货量超过百万片,覆盖传统车企、新势力和国际主流车企。
曙光之后,时代的车轮仍在前行。对于终于熬过风雨,见到彩虹的国产芯片来说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从「满眼按键」的功能机到只保留了几颗电容功能按键的智能手机,再到「正面全是屏」的全面屏,智能机的体验的加法,实际上一直是产品的减法。
相似的历史如今在智能汽车上再次押韵。
功能车时代需要几百枚各自为政的零散ECU达成的座舱功能,现如今已经被整合到一块座舱芯片中。
而英伟达去年发布的算力高达2000TOPS的thor,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扇大门的背后,一场行车、泊车等功能进一步整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算力模块继续融合的变革已经开始。
刚刚站稳的国产芯,现在站上了新的起跑线。
这其实是一场早已开始的马拉松,值得庆幸的是,国产汽车芯片终于赶在风口前起跑了。
半导体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产业,而是需要时间的灌溉。对安全性要求更高,时间跨度更长的车规级半导体来说,更是如此。
风口的机会,从来只留给提前看到它的人。
「芯驰成立的2018年,缺芯的迹象还没有出现,正是因为提前一到两年看到了需求的窗口,并且实现了产品的落地量产,芯驰才能踩中这个机会。如果芯驰在缺芯潮出现后才出来‘赶海’,很难赶得上这次机会。」陈蜀杰分析道。
在她看来,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未来将演进成汽车的大脑;网关如同神经中枢,将车内的各域间、车内与车外的信息进行联通交互;而在高可靠高性能MCU的管理下,汽车底盘如同灵活坚固的“躯干”、连接着车的“四肢”(前后左右域)。
这几个领域之间,不是壁垒森严的隔离,而是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从整车的角度思考和整合,才能让车的智能体验「活过来」,真正从汽车,变成“汽车人”。
革命的终点肯定会是算力更集中的中心计算架构,最终只用一个「大脑」控制汽车全身的「肌肉」,完成真正的自动驾驶、高度智慧的座舱等功能。
这并不是海市蜃楼,但当下仍是「诗和远方」,最重要的依然是脚下的路。
智能驾驶不仅仅涉及车本身,还牵扯到车路协同、法律法规、成本等很多种问题。L4、L5的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还需些时间,或者只在一些封闭路段或简单场景下工作。
与仅仅畅想一个远在天边的蓝图相比,芯驰更希望做到的是先跨出第一步。
以行动力著称的芯驰已经开始尝试将智能座舱和泊车功能、L3级别以下成熟的智能驾驶功能融合。
「恰逢其时非常重要,中国人常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芯驰一直是厚积薄发,我们希望的是在市场真正对此有需求的时候,我们刚好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陈蜀杰说。
半导体翻红日久,我们早已听惯了诗和远方。比起沸腾的声浪,现在稳健的脚步更让人踏实。在这条通往智能汽车「终极梦想」的道路上,芯驰留下了国产汽车半导体一个又一个坚定的脚印。
断缴社保、赖账赔偿金,威马「抠」出来一个IPO
盘点 | 2023年,自动驾驶公司迎来上市潮